文/李庆安
在我们的文字中,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三者互为同义语。
要探讨中国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须先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自西汉末,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步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儒释道三家互补共生的主体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 历时1600年左右(楼宇烈,1994)。当时间进入21世纪之时,这种主体结构又开始发扬光大,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那么,作为主体结构的三大元素,儒释道三家又是如何互补共生的?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1127-1194)指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楼宇烈,1994)。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1546-1623)也指出:“孔子专于经世,老子专于忘世,佛专于出世”(释德清,2009,p.28)。
憨山大师还指出:“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释德清,2009,p.20)。
我们高度认同孝宗皇帝赵昚和憨山大师关于儒释道三家互补共生的精准判断。
如果说,儒家文化的精神是高调做事,那么,道家文化的精神就是低调做人,而佛家文化的精神则是高调做事而低调做人。
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高调做事和低调做人的智慧,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调做事的意象:鸢飞戾天。
低调做人的意象:鱼跃于渊。
《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该诗句被《中庸》所引用。
孔颖达解释说:“其上则鸢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
必须指出,我们引用该诗句时,并未拘泥于孔颖达的释义,而赋予了其新的解释。
楼宇烈(1994).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华文化论坛,第3期,38-47.
[明]释德清(2009).道德经解(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联阅读】
温馨提示:横线象征链接。点击横线,直通链接。
学 习 辅 导 |
咨 询 热 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