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焦虑与儿子的手机依赖

妈妈的焦虑与儿子的手机依赖

发布时间:2021-11-09

妈妈的焦虑

与儿子的手机依赖

——东方叙事疗法的魅力

韦清水


       儿子6岁的时候,我和他爸爸分手,一个人带着儿子,年近70的父母陪伴着我们。我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住房和经济上都挺好,一个看似平静的四口之家。与其她的离婚女人一样,我也曾经历过失去家庭的纠结与迷茫。最终,选择放过对方,放过自己,放下恩怨,选择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对父母与儿子的责任成为支持我前行的动力。


一 与儿子的战争:压在我心头的石头

       儿子的小学生活,还算顺利。尽管儿子几乎不努力,但是,凭借聪明的天赋,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性格较为内向,我也偶尔忍不住跟他发飙。跟父母发飙,也几乎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但总体我们相安无事。

       儿子上了初中,也赶上新冠疫情,半年的时间在家里上网课。在家里,我与儿子,我与父母,以及父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可能这符合刺猬理论,四个人每天都在家里,离得越近越容易互相伤害。

       儿子在这个期间,个子及青春期的特征也都越来越凸显。同样,各种叛逆,我还没来及学会应对,就扑面而来,我也成为众多焦虑的妈妈之一。

       做事拖拉,上网课偷着玩游戏,不认真完成作业,一督促他就急,不愿意我离他太近,不愿意跟我说话,看电视和手机时间过长,总爱宅在家里不跟同学沟通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问题。

       我这边看到他考试在即,而他那边依然懒懒散散,大把大把的空白习题没有做,成绩也不停地下滑。我的手机里都是课内课外老师的各种催促和小报告。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是因为他早晨不起床上课,多次催促无果后,演变成一场大的冲突。我从开始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演变成后来的说教和训斥。他始终一声不吭,躺着床上搂着自己的小抱枕一动不动,貌似很受伤,天塌下来也不会动的感觉。

       电话求助他爸爸,他也只能是跟儿子通个话,简单说几句,儿子也不愿意听就挂掉了。最后,整整一天的课都没有上。

       整个半学期,我们都在冲突、迷茫、失落和无助中度过,我、儿子和父母都比较崩溃。做了很多我们自认为有效果的尝试。比如,试着找儿子谈心,带他出去玩边走边聊,让他的同学到家里来跟他沟通,让他爸爸电话里开导他等等。

       想让儿子改变,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他反而越来越严重地对抗我,他好像把他心关上了,我无法走进去,但是,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有很多很多东西。

       我的心里仿佛压个石头,每天为儿子的学习和前途担忧,父母也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是始终心事忡忡,妈妈甚至经常偷偷落泪。

       家里经常爆发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战争。儿子厌烦我和他所谓的谈心,我常常为儿子突破我的底线而发飙,父母埋怨我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抱怨父母不与我一个战线,妈妈说落爸爸太过溺爱这个孩子。每个人都会说很难听最能刺激对方的话才觉得解恨。

       这么多年来,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多年,自认为能应对一切问题。可是,在儿子这个问题上,我束手无策,经常会有无助的感觉。但是,我觉得,自己是妈妈,也是女儿。我有责任照顾好我的亲人,我不能放弃他们,我要想办法解决这一切,这是绷着我走过来的信念。


二 深挖战争之根:神奇的催眠与深度沟通

       在我们全家很无助的时候,求助于李庆安教授和他的团队,我们想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李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我梳理自己的人生和发生的各种问题,尝试从内心深处挖掘产生问题的原因。整个咨询的过程,采用神奇的催眠技术和深度沟通艺术等李教授自创的心理咨询技术,促使我不断地反思。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查找问题的方法。在这之前,我从未认真地反思过自己。通过李教授团队提供的心理咨询,我逐渐认识到,我们家问题的根源,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点:

       第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我是独生女,从小就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学习好,听父母话,但是,很少和父母交流思想,按照他们的意愿做,走正常人生路。18岁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外面读书工作,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了自己经历、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辛苦,但是,终归是大家眼中的幸福人生。父母对我的感觉还停留在小时候,我的生活方式也和他们那个年代有很大不同。这么多年来,这种差距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一方面,父母对我是批评得多,肯定得少,总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我。在他们看来,表扬和肯定是无所谓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沉浸在大家对我们的生活的羡慕之情中。他们比较要强,爱面子。比如,我离婚这件事情,在我离婚后的几年里,孩子的爸爸都已经再婚,但父母的周围朋友们每每问起,他们都会说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而我却向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告知此事,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父母为我付出很多,金钱、时间和精力。从儿子出生起,他们就过来,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过去十多年来,我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关心与温暖的场面,只有例行公事的各种对话。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和父母没有谈过心,家里也几乎没有仪式感,甚至过节都是平静而冷清的,家里始终弥漫着一种相敬如宾的氛围。尽管我们都彼此互相关心和牵挂,但都不会说出来。父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划分这个边界,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很多很多的矛盾。我尝试他们要适度节俭而以身体为重失败,他们看不惯我在这个城市里的应酬和穿着等等。我想让他们不要这么累而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却认为我是嫌弃他们。爸爸和妈妈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辈子也都没有能学会彼此适应和包容对方。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每个人都仿佛独立地活着,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职责很努力地去做。但是,缺乏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想要儿子很自然地与我交心,想要他主动关心别人,想要他学会配合,这些都很难。

       第二,职场单亲妈妈的短板明显。家里缺少一种爸爸式的粗放的管理方式。我也很困惑和无助,通常家里有一个唱白脸的一个唱红脸的,我一个人唱什么脸比较迷茫。这种迷茫与无助,又无形中影响了儿子,儿子也比较迷茫和无助。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学习我严厉地批评他,儿子说我欺负他。上了初中之后,在一次冲突中,儿子冲我吼: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你就变了,不像我以前的妈妈了。我当时听了,心里很意外和震惊,但也没细想,依然拿出妈妈的权威来打压他这种说法。现在想来,儿子心里应该是比较孤单和无助。我对他批评较多、肯定少,他就更不自信了,也不知所措,所以,才会有很多无声的反抗。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说了也没用。因此,我就不跟你说话,加上爸爸的缺位,我在妈妈和爸爸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也没把握好,没有从内心理解和了解自己的儿子。我的自信与坚强告诉我,即使一个人也要带着儿子好好活着。这种心理让我不允许我有失败,同时,也不允许儿子有失败。尽管我嘴上说,不希望儿子上北清,只要孩子平平安安就好;然而,其实现在想来,我的内心是遗传了我妈妈的刚强。对儿子是有很高期待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和体面的工作,把父母从小对我的期待也寄托在儿子身上,只是自己不愿意面对而已。所以,他每次考试失败的时候,我都是崩溃的。这种情绪又造成了儿子的紧张与惊慌失措,而他应对这种情绪的方式就是沉默,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我时常用各种自己认为所谓的理解的话去激励儿子,去掐灭他的想法,也是一种“激励绑架”吧。

       第三,希望孩子成功却没有教给他成功的方法。从小到大,我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事无巨细,很少放手让他做什么,一个勤劳的妈妈造就了一个懒儿子。想让他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却没有教给他管什么、如何管。想让他去关心老人,却未教给他如何关心老人。想让他与同学多来往,却从小到大不允许他离开我们太远。想让她自主学习,却没有给他成长的时间。即使在他不断长大的时候,我们依然用他小时候的方法对他。这些方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引起他更过的反感与反抗。儿子的生活与学习永远是在我们的督促、催促、监督和检查下度过,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是我们风筝的线牵得太紧太紧,他想挣脱独立飞翔却又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和胆怯。所以,看着他总是一副自卑而不知所措的样子,缺乏安全感。


三 消灭亲子战争的关键:母亲先学会改变自己

       在接受李教授团队咨询前,我们并不了解东方叙事疗法。我和儿子的整个咨询涉及三个环节:(1)作答《深层幸福感问卷》和《心理亚健康问卷》;(2参与投射测验、催眠和深度沟通;(3)参与东方叙事疗法。如果说,前两个环节的目的是诊断问题,那么,第三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不过,前两个环节也有解决问题的功能。此外,我也认真阅读了李庆安教授等撰写的《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该书那些仿佛远离我们生活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

  东方叙事疗法的咨询过程不仅促使我反思,也促使我改变自己。在整个咨询期间,李老师很关心我和儿子的成长,会不定期地了解我们的状况。

  我时常想起李老师对我所说的那句深深地触动我并让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话语:我首先不问孩子怎么样了,我先要问你自己改变了没有,你如果改变了,我不用问孩子的情况,他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这句话让我明白,之前我们的各种尝试和努力都是针对儿子的,出发点是认为儿子错了,我们要去改变他,但这并不是病根,所以并没有达到效果。如果我不改变自己的动因和行为方式,我的家庭和儿子的状况就不会改变。尽管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我跟自己说必须尝试让自己去改变。

第一,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整合的过程。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我都慢慢地学会放手。即使他散漫和拖延,也给他时间,让他能逐渐自己认识自己,逐渐学会自己调整自己。这个过程他还会很多次触碰我的底线,但是,无论多艰难,我都尽量做到少说,少批评,多肯定。很多事情让他自己做决定,我会给他讲清楚如何权衡利弊等,给他更多的时间自己去悟。我想,我们从小到大说给他的各种生活、学习之道已经很多很多。需要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消化和理解。需要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的欣慰,总结失败的教训。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但我们必须有耐心引导孩子走下去,他才能真正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从小时候一切听父母的,到现在慢慢学会自己面对,这也是孩子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自我整合心灵的过程。我需要做的是远远地看着他,给他适当的引导,不过多的干涉。尽管儿子的状态目前还没有脱离小时候的他,但我能看到他在一点点地进步,一点点地思考和独立,一点点地长大。我也学会了接受儿子的不优秀,无论是完整的苹果,还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我想,他都是我独一无二的小苹果。

       第二,学会平和,让家庭在距离与温馨之间保持平衡。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我努力让我和他爸爸离婚这件事情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弱化影响,不去放大。鼓励儿子与爸爸的联系和彼此的想念,每个假期儿子都会去他爸爸工作的城市探望爸爸。我也会给儿子讲他爸爸的奋斗经历,让他以他爸爸为荣。很庆幸儿子一直和爸爸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没有更多的爱恨情仇,更多的就是父子之间普通生活的对话与聊天,很轻松很快乐。同时,面对无法改变的年事已高的父母,更多的是顺应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少抱怨多理解。我会给儿子看他小时候的照片,跟他说,人老了就会像孩子一样,就像你小时候一样,我们俩要多让着他们,多关心和照顾他们就好。我也和儿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他更多的独立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事情。涉及到儿子的和这个家的很多事情,我会更多的跟儿子商量,听听他的意见。无论他的建议是否幼稚和成熟,都要让他知道他对这个家很重要,这个家需要他的参与,他也是有责任的。我会告诉儿子,无论他学习好与坏,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爱他,这个不会变。努力让家庭保持一种祥和的氛围,每个人都会有安全感。

       第三,要学会独立。尽管我是职场妈妈,有自己的事业,但以前还是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放到儿子身上,每天都摆开一副紧盯着他的架势,彼此都很累。咨询后,我开始学会让彼此都保持独立,给儿子空间的同时,我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前晚上下班回家直到儿子上床睡觉前,我的关注点都在他身上,时刻绷紧了准备跳出来纠正他。只有当他睡了,我才能开始自己的爬格子工作,常常到深夜很晚,白天也是一接到老师的微信就紧张而焦虑。调整后,晚上我和儿子晚饭后能各自忙各自的。他开小差时,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冲到他房间立即制止他,他也有时间做自己的各种小事情,彼此都很轻松。周末的时候,我才会和他有意无意地聊聊一周的彼此的情况,尽管他说的依然很少,但我能感觉到他慢慢不那么紧张了。为了克服儿子的不自信,李老师让我带着儿子大声朗读,我们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效果还不错。现在他大了,我就是鼓励他读自己喜欢的英文读物的时候可以声音大一些。他自己跟着手机唱歌的时候,我也能默默地偷偷地听而不去过多打扰他,让他自己尽情陶醉其中。尽管他胆子比其他孩子仍较小,但是我看到他在慢慢进步,自己去承担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不愿意告诉我的事情,我也不去强求他一定要说,允许他有自己的小世界。


四 实现亲子和平的奥秘:拯救自己,解脱家人

       在整个发现问题、寻求帮助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觉得面对真实的自己最重要,改变自己最困难。要想找到问题的根源,必须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比较黑暗的想法,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说出来的都是让对方感觉自己超高级人设的话,总是活在光鲜中,害怕这种光鲜退去,活得很沉重而自己并不知道,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总是认为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了,错都是别人的。其实,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加轻松而了解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问题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很多。咨询的过程让我一遍遍地梳理我和父母、我和儿子的种种问题,让我深刻反思,我看到了自己的执着与纠结,看到了自己缺乏理解与包容,看到了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种种,固执于自己的某些想法与做法。同时,也更多看到了年迈父母以及年幼儿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让我决定去开始改变。人常常总是想着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是最难的,改变自己的过程,就像《潜伏》里李克农所说:很多候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这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科学方法的引导。我也在改变中慢慢体会到儿子、父母的安心与幸福感与日俱增,让我知道我的选择是对的。读了李庆安教授等撰写的《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一书,也让我深感与这些吸毒家庭相比,我遇到的这些困难就是小巫见大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的角落,更增强了我度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总是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切困难总会过去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爱,无论是什么问题,真正的持之以恒的爱,才能融化一切的冰雪。真正的爱包括关心、理解、平等和包容等很多内容。我们给予了孩子很多爱,有时候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修正爱的内涵并改变自己的爱的方式。

  扫码购书

  【关联阅读】

  东方叙事:心理咨询个案精选

  温馨提示:横线象征链接。点击横线,直通链接

返回首页


网址:www.bestbooks100.com
 
学 习 辅 导
 
咨 询 热 线
您是第  000326 个访问者
Copyright © 学不学(北京)教育咨询 All Rights
京ICP备19007756号-1